教研教改
你现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教研教改

教研教改

“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原理”并称为食品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三大基础支柱分支学科。“食品化学”是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 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和安全性质以及它们在生产、加工、储藏和运销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以及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影响的一门基础应用科学。该课程是开设于专业课之前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知识面又广,而且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和专业术语较多,因此上课难度较大。近年来,由于教学计划的调整,课程学时数的压缩则更加大了该课程的上课难度。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全面、深入地学习和掌握本课程的内容,是授课老师必须面对的一项挑战。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组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实践、课程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与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成果,并形成了该课程独特的教学风格,得到广大学生、同行教师和专家的好评和认可。

一、积极参与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凸显教学重点

教材是课程的核心,教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食品化学》课程在我学院是从1993年食品学院成立时,为适应新的食品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要求而开设的,当时称为《食品生物化学》。为了适应新的课程设置,随着课程整合调整,经过对原课程约20%内容的优化修改后于2002年更名为《食品化学》。当时,虽然有一些与食品化学相关的编著,但真正适合作为教材使用的几乎没有。因此,2002年,课程组积极响应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号召,积极申报和参加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食品化学》及《食品化学综合实验》的编写工作。在《食品化学》教材中,课程组的刘欣教授担任了副主编;《食品化学综合实验》则由课程组的退休教师黄晓钰教授主编,同时现课程负责人周爱梅副教授也是该教材的主要编者。本套教材反映了当时最新的学科成果,并参考了国外优秀的同类教材进行编写,同时融合了我们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具有知识系统、结构严谨、特色突出、适用面广等特点。因此在20028月一出版便受到了众多高等院校食品及相近专业师生的欢迎和使用,并获得广泛好评。2009年,根据各高校第一线教师对这套教材的使用体会和建议,同时结合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和编著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修订,进一步提升了教材的质量。其中《食品化学》是二十一世纪重点教材,而《食品化学综合实验》目前则被农业部批准为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正在组织编写第三版,出版时间拟定为201412月。

另一方面,在教材建设的基础上,课程组不断结合教学实践,优化其教学内容,凸显教学重点。《食品化学》既是食品专业的基础课程,同时又是建立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公共课程的基础之上,并和食品类专业的其它专业课如《生物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酶学》、《食品添加剂》和《食品风味化学》等有着密切和广泛的联系。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做到“厚基础”,体现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又要处理好教学内容和其它相关课程之间的相互交叉问题。因此,自课程更名为《食品化学》以来,课程组多次组织学科方向类似的授课教师进行了专题讨论和研究,协调冲突的教学内容,确定交叉内容在不同课程建设中的重点和方向,做到既规避内容重复,又使这些交叉内容能互相补充、互相支撑。因此,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经过对教学内容不断的优化、整合、重组和更新,确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具体包括: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 维生素、矿物质、酶、色素和呈味呈香物质等食品的基本化学组成,重点主要介绍这些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及其在食品生产、加工、贮藏、运销中的化学变化和对食品品质和食品安全性的影响。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把课程组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充实到教学过程的相关章节中,同时注意关注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既体现基础性和系统性,同时也体现前沿性及研究性。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上一页 当前第1页 总共第5页 下一页
版权所有 © 华南农业大学 食品化学 精品资源共享课 技术支持:碧辉腾乐(UNSUN.NET) 管理登录 流量统计: